社会反馈

从2005年复旦-港大IMBA项目的同学创立爱心委员会,到2008年正式更名为"萌基金",从同学间的小小善举发展成为理事会、监事会、执委会完备且引入第三方审计的专业化公益组织。历经八载传承,千余位同学投身其中,拳拳之心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八年里,萌友们帮助崇明的贫苦少年跨入了大学殿堂;为墨脱的孩子送上了课外新书;让云南的孩童知道了山外的世界……未以善小而不为,在繁忙的工作、繁重的课业之外大家竭尽所能地贡献了自己的光与热,萌基金成为复旦-港大IMBA项目热心公益,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面旗帜!
犹记得创立之初,为了让爱心委员会运作规范有序,虚心向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求教,萌友们在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小食堂里用真诚与热情赢得了鼓励和尊重!
犹记得在李达三楼二楼简陋的报告厅里(未改造前)举行的慈善音乐会,在上海歌剧院合唱团艺术家们的淼淼歌声中筹得一笔笔或署名或匿名的善款!
犹记得汶川、玉树地震后,萌基金总是在第一时间里发起倡议,用实际行动支持灾区,用内心的关爱守望灾区!
犹记得新生Orientation上的慈善义拍,热情与爱心交汇,新鲜的" 种子"不断发芽,募捐的善款也屡创新高!
我们热切地盼望有更多的同学,更多的朋友能加入萌基金,在这个充满了同学间友情与信任,却又专业、规范、透明的公益机构中让更多人能分享教育的光芒!
港大-复旦IMBA 项目组

 

初到纳山岗学校任教时,我认为它是一所不完整的学校,因为这里没有操场、围墙、校门这些基本得设施,甚至连老师也只有校长一人,虽然我也生在农村,但还真是第一次见识到村级学校原来是这样的,原来天朝统治的中国也允许学校这样,学校的教室、走廊、办公室全都脏兮兮的布满了灰尘,因为学校的操场是一块泥地,人们进进出出的把大量的泥土和灰尘带到了学校,由于没有围墙,有时,村里的猪、鸡、狗还会光顾学校"听课"。不过,感觉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绿树成荫,个人举得倒是个修身养性、教书育人的好去处。
但学校的一些情况让我们颇感"压力山大",我们来之前,纳山岗学校有大部分代课老师,他们由于工资较低,几乎都没有脱离生产,大多数来上课都是混日子混工资,有时逢集天他们去赶集,学生就提前放学了,大多数家长对学生也非常的不重视,把学校当作一个照看他们孩子的场所,好让他们全心投入到农业生产或是外出打工的工作中,有的家长连自己孩子的学名和出生年月都不清楚,真是让我们情何以堪啊!
部分老师和家长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学好了拼音,几乎没有一个同学能记清书上的数学公式,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一、二、三年级的差不多,区别只是他们多在学校混了几年而已,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主动性几乎为零,他们对外界的事物几乎一无所知,因为除了每年发放的课本外,他们不能通过网络、电视、报纸获得任何的信息,学校的藏书根本不能适应他们的阅读需要,学大多数同学没有看过《小兵张嘎》,不知道劳动节、国庆节是那一天,不知道5.12大地震,不知道贵州在哪、中国在哪。
在了解到学校的这些现状后,全体教师都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提高,除了老师加倍努力,利用下午放学给学生多补一节课外,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书读,有接触到知识的机会,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但现实是当时学校的藏书除了过时的一些用于扫盲的农业生产方面的书籍和一些古典名著、外国名著外,别无其它,这些书根本不能适应小学生阅读,因为内容深奥,他们读不懂。所以学校急需一批能够适应学生阅读的书籍,这个时候,"萌基金"雪中送炭般出现了,我们得到了"萌基金"的569本书和一个书架。在得到"萌基金"的大力支持后,学校图书室在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放了,图书室开放后,每天都是爆满,我们安排了专门的老师来负责管理图书室。今年,我们又获赠了一批书籍约1000本,图书室的书籍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图书室运作以来,根本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没有图书室时,学生课余时间无事可做,放学后救在学校或者回家的路上玩,他们一般不会很早回家,因为回家早了不看书要被家长叫去干农活。现在,放学后他们很主动的就去借书来看,一方面可以逃避农事,二方面还可以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于学生阅读的机会多了,接触到的知识也就多了,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识字能力提高了,错别字明显减少了。但是由于图书是运作的时间不长,很多长远的益处暂时是体现不出来的,在此过程中,也还需要老师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引导。
不管是纳山岗学校的发展还是学校图书室的发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图书室也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有"萌基金"、复旦8926"同聚基金"等大力支持,学校将会更有动力、老师将会更有动力、学生也会更有动力,我们前进的道路也会走得更加顺利。
在路上,是我们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也为了温暖我们的人。
谢。
纳山岗小学 陈老师

© 2005 - 2021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萌基金
地址: 上海市国顺路670号, 史带楼702室
邮编: 200433
微信公众号: mengfoundation
邮件: mengfoundation@gmail.com
沪ICP备19028242号-1